《应用昆虫学报》

文章标题:两种玉米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及不同诱捕器诱集效果评价

文章作者:洪 霖1** 漆学伟1 程森弟2 聂小平3 张凤贵4 宗小明5 何文云6 梁玉勇1***
关 键 词:草地贪夜蛾;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动态监测;效果评价
文章摘要:

 【目的】 明确江西省南昌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在秋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并比较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成虫的诱集效果。【方法】 2021-2022年在南昌秋玉米上,采用性诱剂诱捕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采用“W”型5点取样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生情况。【结果】 2021年,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第一个虫量高峰出现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抽雄期;诱捕器的诱蛾量呈现两个明显的峰值,且基本与田间幼虫动态一致,峰期相对滞后约1周;2022年,幼虫高峰期出现在玉米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锥桶型诱捕器和桶型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出现高峰。亚洲玉米螟的动态在2021-2022年均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峰期,2021年,幼虫虫量高峰出现在拔节期和抽雄期,成虫诱蛾量高峰出现在拔节期和开花期;2022年,幼虫高峰出现在小喇叭口期和开花期,诱蛾量高峰出现在大喇叭口期和抽丝期。诱集效果分析表明,除2021年草地贪夜蛾总诱蛾量外,锥桶型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和周均诱蛾量显著高于桶型诱捕器(P<0.05),且回归分析表明两种害虫的田间幼虫数量均与下一周两种诱捕器诱集到的成虫数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 在江西南昌地区的秋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建议此时期重点监测成虫动态并开展幼虫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喇叭口期至拔节期或开花期之间,应从喇叭口期开始加强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并开展成虫监测,后续重点关注第一个高峰期后的3-5周内虫情变化。建议使用锥桶型诱捕器进行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防治及成虫动态监测。